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,草原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。
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最新消息,我国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了显著提升,为绘就美丽中国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草原素有“地球皮肤”之称,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。我国草原面积近40亿亩,居世界首位,资源极为宝贵。
自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,草原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国家林草局,草原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,成效显著。
国家林草局统筹推进林草保护发展,持续扩大林草总量,提升林草质量,壮大绿色产业,通过完善顶层设计,构建了监测、保护、修复、执法、草业、支撑六大体系,将草原保护发展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,全面提升了草原治理水平。
近年来,中央财政大力支持草原保护修复,“十四五”期间投入资金达到1100亿元。每年修复草原面积超过4600万亩,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逾1亿亩,草原鲜草总产量稳定在5.5亿吨以上。
特别是在三北地区,草原生态质量持续提升,京津上风口沙源明显减少,科尔沁沙地稀树草原风貌正在恢复。
同时,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。各地通过实施生态补奖政策、推行禁牧休牧、落实草畜平衡制度,促进了草原休养生息,缓解了过牧压力,绿色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成效初显。草原旅游、生态康养等新兴绿色产业蓬勃发展,助力农牧民增收,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。
在地方草原和林地保护修复工作中,西昌市积极行动,推动泸山生态修复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。
泸山作为西昌的重要生态屏障,因经久森林火灾后生态受损,修复工作备受各方关注。今年,泸山生态修复被列入西昌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,计划完成2000亩植被恢复。同时,为加快修复进程,市林草局及时将省州下达的2500亩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治理项目调整落实到泸山实施。
在外业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,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和硕龙林业分别完成了2000亩和2500亩施工作业设计方案。
8月5日,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召开了泸山生态修复作业设计初审会,分管领导、相关股室、国有林场及保护站、设计单位等技术人员参加会议。
会议通过听汇报、看展示、评文本、议方案等环节,充分审查了设计区位、立地条件、树种配置、苗木规格、施工组织、投资概算等内容。
专家组认为,设计方案坚持适地适树和分区施策原则,选择黄连木、红枫、秀丽槭、红豆杉、紫薇等兼顾适应性、景观性和多效益的树种,科学合理,基础扎实。
同时,会议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建议,包括细化土地权属与行政界线分区图,优化苗木规格设置,制定符合泸山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,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,确保方案更加科学、可行。
西昌市泸山生态修复工作的扎实推进,成为地方林草保护修复的生动缩影,展示了地方积极响应国家生态建设大局、科学修复的重要成效。
国家林草局持续打好草原执法监管“组合拳”。通过专项行动、公开通报、科技监管等多种措施,严厉打击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行为,2018年以来累计立案查处案件近5万起,形成了有力震慑。
卫星遥感、无人机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,监管模式不断创新,实现了“天空监测、地面核查”的全链条管理。林草执法监督平台的建设,推动草原监管更加精准、高效、常态化。
尽管我国草原生态状况总体向好,但由于自然条件复杂,草原保护修复仍面临严峻挑战。为此,国家林草局正在编制草原保护发展中长期规划,科学谋划“十五五”时期目标任务。
未来将重点推进种草改良、草种基地建设,加强科尔沁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综合治理,打造万里阻沙带。
计划年内完成4000万亩种草改良,新建30万亩草种繁育基地,草种自给率显著提高。
此外,还将加强草原执法监管,完善草原划定和管理政策,扎实推进超载过牧治理。
同步推进草原普查、退化草原分级治理、草原公园和“红色草原”建设,创新草产业发展模式,强化草原资源对能源安全、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作用。
作为林业草原工作者,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,科学的态度,投身到新时代草原保护修复的伟大事业中,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、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。
让我们一起努力,在祖国辽阔的草原上,绘出一幅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的壮丽画卷!
手机:028 8318 6678
邮箱:511754958@qq.com
地址: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8号北成8号7幢1503-150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