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,宝子们!今天来和大家唠唠一个超厉害的生态工程——三北工程;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工程,它可是咱们国家生态建设的超级“绿色长城”!
三北工程
三北工程从1978年启动,到现在已经有47年啦,这47年里,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绿色卫士,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家园,截至目前,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.5万公顷 ,这是个什么概念呢?
打个比方,差不多相当于把好几个大城市的面积都种满了树!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也从最初的5.05%一路飙升至13.02%,简直太牛啦!
毛乌素沙漠
毛乌素沙漠,曾经可是黄沙漫天,“沙进人退”的情况特别严重。但在三北工程的努力下,它即将成为历史,马上就要“消失”啦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。
新疆柯柯牙
还有新疆柯柯牙,以前一年有100天刮沙尘暴,一夜就能摧毁万亩农田,老百姓的日子可不好过了。
然而经过三北工程多年的植树造林,这里已经实现了从“荒漠”到“绿洲”的华丽转身,变成了绿树成荫、瓜果飘香的好地方,这样的例子在三北工程区数不胜数,这些都是三北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。
三北工程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,可不只是靠埋头苦干,背后还有很多创新的模式和科技的力量在支撑,就像给工程装上了“加速器”,让它的效果事半功倍。
下面就带大家看看这些超厉害的创新模式!
1. 光伏治沙:板上发电+板下种植
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北缘,有一个超酷的“百里光伏带”,这是光伏治沙的成功范例,光伏板就像一个个超级大盾牌,不仅能发电,还有很多神奇的作用。
百里光伏带
它的遮光率能达到70%,这就相当于给沙漠盖上了一层大大的遮阳伞,地表蒸发量大幅降低 ,水分就能更好地留在土壤里啦。
在光伏板之间的空地上,还种上了沙打旺、苜蓿等牧草,这些牧草既能固沙,又能作为优质饲料,发展畜牧业。
立体生态经济模式
当地牧民通过这种 “板上发电、板下固沙、板间种植” 的立体生态经济模式 ,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呢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而且这种模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,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。
2. 机械治沙:科技赋能提速3倍
以前治沙,主要靠人工,效率低不说,还特别辛苦。现在可不一样啦,科技给治沙带来了大变革。比如说,新研发的 “沙漠推土机” ,简直就是治沙神器!
沙漠推土机
它能一次性完成开沟、铺膜、播种这些复杂的流程,而且速度超快,再配合上生物黏合剂固沙技术,治沙效率直接从原来的日均0.3公顷提升到了1公顷 ,整整提高了3倍!
宁夏中卫沙坡头段
宁夏中卫沙坡头段,铁路经常受到风沙的威胁,严重影响铁路运行安全,应用了这种机械治沙技术后,铁路沙害频次下降了90% ,火车跑得更安全、更顺畅了。
除了“沙漠推土机”,还有很多其他先进的治沙机械和技术,它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卫士,在沙漠里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。
3. 生态产业:让黄沙变成 "金饭碗"
在三北工程区,很多地方都把生态和产业结合起来,让黄沙变成了老百姓的“金饭碗”,新疆阿克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当地大力发展核桃、苹果、大枣等特色林果业 ,建成了200万亩经济林基地。
这些林果不仅口感好、品质高,还很畅销,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,农户们靠着这些果子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“枸杞+梭梭”套种模式
甘肃民勤也不甘落后,探索出了“枸杞+梭梭”套种模式,梭梭能固沙,枸杞能增收,两种植物搭配在一起,简直是绝配,每亩地的综合收益突破8000元 ,经济效益非常可观。
而且这种模式还能带动加工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,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,让更多的人受益。
三北工程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,离不开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,国家林草局积极引导全民参与,让大家一起为生态建设出份力,共享生态建设的成果。
下面就给大家讲讲那些让大家参与进来的好办法!
1. 政策激励:"以奖代补" 激发活力
为了鼓励大家参与造林,国家推行了“先造后补”机制。
什么是先造后补?
先造后补是先造林后补助的简称,指政府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,对纳入财政资金扶持范围、达到质量要求的造林,按照规定程序给予造林主体一定资金补助的造林管理模式。
只要造林成活率达到85%以上,就能获得每亩500元的奖励,这可太有吸引力啦,就像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,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。
在内蒙古鄂尔多斯,还试点了“碳汇交易”,牧民们通过管护生态林,获得了碳汇收益;这不仅让牧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,还让他们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。
以前牧民们可能觉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干巴巴地种树、护林,没什么实际好处;现在可不一样了,保护生态环境也能赚钱,谁不乐意呢?这种政策激励,就像给生态建设装上了“助推器”,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 。
2. 技术下沉:田间课堂送技能
为了提高大家的治沙造林技术水平,国家组建了200支“林业科技特派员” 队伍,这些特派员就像一群技术小能手,深入田间地头,给大家开展无人机飞防、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培训 。
以前大家治沙造林可能全靠经验,效果不太好,现在有了这些专业的技术指导,大家的治沙造林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。
围绕林长、网格长、护林员开发“榆林林长”APP。系统落实各级林长、网格长工作责任,实现即时通讯、指挥调度管理、巡查监管、移动办公等多种功能。通过林长体系、巡护管理、林长日志、事件管理、任务派发、绩效考核等功能全面落实林长(网格长)高效化管理,充分发挥林长(网格长)“末端”管护机制,不断压实林长(网格长)主体责任,推动林草资源保护见力见效。目前33名市级林长(网格长)和50名市级林草干部全部下载APP并进入测试应用阶段。
若是该“手机林长APP”成功上线,那就方便太多太多了,大家可以通过手机实时上报病虫害情况,专家也能在线答疑。
就好像把专家请回了家,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,有了这些技术支持,大家治沙造林就更有底气了,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。
3. 文化传承:三北精神永流传
三北工程47年的历程,不仅创造了生态奇迹,还孕育了伟大的三北精神。
像石光银 “锁住黄沙拔穷根” 、八步沙 “六老汉” 三代治沙等感人故事,都是三北精神的生动体现,这些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,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生态建设中来。
为了传承和弘扬三北精神,还打造了“我为三北种棵树”【朋友们可以点击前面的链接支援哈】公益平台。
我为三北种棵树
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,为三北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,种下一棵希望之树,同时还上线了“三北数字博物馆” ,用VR技术再现47年治沙历程。
戴上VR设备,就好像穿越回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治沙年代,亲身感受三北工程建设者们的艰辛与付出,这种文化传承,让三北精神深入人心,也让更多的人愿意为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四、未来展望:构建智慧生态系统
未来,三北工程将继续向智能化、数字化迈进,构建更加完善的智慧生态系统。
到2025年,将建成覆盖三北地区的生态监测大数据平台,这个平台就像一个超级大脑,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传感器,实时收集生态数据,实现对沙化土地的动态预警,一旦发现有沙化的迹象,就能及时采取措施,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。
除了监测,三北工程还将试点“生态银行”模式,这可不是普通的银行,它专门经营生态资源,通过这个模式,林权、碳汇等生态资源都能转化为可交易资产 ,让生态价值真正“变现”。
三北工程试点“生态银行”模式
这不仅能为生态建设筹集资金,还能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,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。
三北工程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,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,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,为三北工程加油助力,让绿色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伸 !
(注: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林草局2025年工作部署通知及三北工程六期规划)
四川硕龙林业是一家民营综合型林业企业;自成立至今十三年来,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完成各类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项目1600余个,实现设计产值计约1.5亿元,施工产值2000余万元。
手机:028 8318 6678
邮箱:511754958@qq.com
地址: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8号北成8号7幢1503-150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