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~四川硕龙林业科技有限公司|硕龙林业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
电话:028 8318 6678
您的位置:首 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 > 风电场用地新规下的林业调查规划创新实践

行业新闻

风电场用地新规下的林业调查规划创新实践

硕龙林业作为深耕林业调查规划领域十余年的从业者,亲历了我国风电项目从快速扩张到规范发展的转型历程。

图片来源于:国家林业和草原局

此次《关于规范风电场项目使用林草地有关工作的通知》的出台,标志着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进入技术深化阶段。

本文将结合林业调查规划的实践经验,探讨新规实施中的技术路径与创新方向。

一、规划选址的生态敏感性评估体系

新规要求风电项目严格避让生态保护红线,这对林业调查提出了更高精度的空间分析要求。在四川某风电场选址中,我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地形数据,叠加植被类型、野生动物活动轨迹等多源信息,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。

图片来源于:内蒙古草原局

结果显示,原规划路线需穿越 3 处鸟类迁徙通道,通过调整机位布局和优化道路线形,最终减少了 42% 的林地占用,同时保留了关键生态廊道。

技术要点

  • 运用 ArcGIS Pro 建立多因子加权叠加模型

  • 引入 InVEST 模型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

  • 采用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(UAV) 进行植被群落结构分析

二、施工期生态扰动控制技术

临时用地恢复周期缩短至 1 年的规定,对施工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在云南某山地风电场项目中,我们创新采用 "分层剥离 - 分类堆放 - 原状恢复" 的表土管理技术:将表层腐殖土单独存放,施工结束后按原土层结构回填,配合微生物菌剂加速土壤熟化。

监测数据显示,植被恢复周期从常规的24个月缩短至14个月,群落盖度恢复率提高37%。

技术突破

  • 研发土壤快速修复复合菌剂(专利ZL2023XXXXXX)

  • 应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扰动范围动态监控

  • 建立临时用地植被恢复质量评估体系

三、全生命周期生态监测网络构建

新规强调运营期生态监管,需要构建覆盖全周期的监测体系。

我们在新疆哈密风电场建立了 "天空地" 一体化监测网络:卫星遥感监测植被覆盖度变化,无人机定期巡检风机周边生态,地面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数据。

图片来源于:新疆草原局

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数据,成功预测了2处潜在水土流失区域,提前采取工程防护措施。

监测体系架构

  • 卫星遥感:GF-6号高分影像(分辨率0.8m)

  • 无人机:搭载多光谱相机(400-1000nm波段)

  • 地面站:布设50个微型气象站和 300 个土壤传感器

四、退役期生态修复技术集成

针对退役后土地恢复难题,我们研发了 "植被 - 微生物 - 土壤" 协同修复技术体系。

图片来源于:内蒙古草原局

在内蒙古某退役风电场,采用乡土草种混播(羊草+冰草+苜蓿),配合丛枝菌根真菌(AMF)接种,3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.8% 提升至1.5%,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恢复至原生水平的92%。

该技术已纳入《风电项目生态修复技术规程》(报批稿)。

修复技术模块

  • 微生物 - 植物联合修复技术

  • 土壤重构与肥力提升技术

  •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评估技术

五、行业标准与技术创新方向

随着新规实施,林业调查规划领域需要重点突破以下技术瓶颈:

  1. 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风电场生态影响预测平台

  2. 建立风电项目碳汇计量与生态补偿核算标准

  3. 研发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智能决策系统

  4. 构建多部门协同的空间规划信息共享平台

结语

新规的实施标志着风电项目进入 "精准开发、精细保护" 的新阶段。

硕龙林业综合性林业企业

林业调查规划作为生态保护的第一道防线,需要以技术创新破解发展难题。

未来,我们将持续深化 "生态优先、科学规划、技术赋能" 的理念,为清洁能源开发提供全周期的生态保障,助力实现 "双碳" 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。
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 二维码